威海市“创新达人”宣讲材料

栏目:人才举荐 发布时间:2022-10-25

1.企业家-郭刚

郭刚,渔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民盟盟员,高级工程师,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密码应用组组长、国家密码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密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2014年,郭刚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率先布局信创密码产业,发起成立国家密码应用工作组,推动信创密码产业发展。

国家密码管理局正式设立后,他带领技术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及国家火炬计划等省级以上网络安全项目10余项,发布国内首款PCI-E高性能密码卡,推动中国商密产品性能迈入千兆时代;带领团队搭建“基础密码产品+云数据安全产品+工控安全产品”三大产品体系,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六大创新平台。

授权专利24项,荣获国家密码科技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次),中国专利优秀奖,被评为国家发改委“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等,参与编写由工信部牵头发起的《商用密码技术与产业白皮书》、《数据传输安全白皮书》。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山东省瞪羚企业、中国密码学会会员单位、山东省商用密码协会副理事长单位、2021年度商密产业十强优秀企业、中国信创TOP500强企业等荣誉。目前公司入围国家信创产业密码产品目录19款,数量国内第一,取得商密产品认证43款,国内同行业名列前茅。

2.科研能手-张晓宁

张晓宁,山东琅卡博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共党员,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张晓宁为解决热力行业存在的一系列痛点问题,保证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钻研,更快实现自己的目标,2014年毅然辞去了国企高管职务,带着梦想开始创业,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精准供热理念,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导入到琅卡博所有软硬件产品,产品面世得到了得到客户的广泛赞誉,多项技术经过住建部、科技部等专家组科技成果评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琅卡博基于边缘计算的末端动态节能调控装置,目前已经发展第五代产品,在节能率、产品性能及稳定性上远远领先于市场上同类产品。

针对更多热企的不同需求,十年时间琅卡博创新团队研发的精准供热系列产品,包括楼宇节能产品、自控产品、软件产品等达100多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达80多项。琅卡博的精准供热节能产品中,重点在阀芯部分下功夫,实现了阀芯材质和结构的双升级。阀芯永不结垢,理论开关寿命可达50万次以上。

他本人深爱着供热事业, 20多年的坚守凝聚了醇厚的供热情怀。创新,不单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更是为了那冬日里闪耀的万家灯火,为了热企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国家的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他们将永不停止走创新之路,践行“为了天下供热无忧”的企业使命,做出更加高效、更加易用、更加可靠的软件和硬件产品,推动和完善“精准供热体系”服务国内热企。

3.科研能手-李武松

李武松,威海晨源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九三学社社员,北大高分子系博士,正高级工程师。 杰出青年人才,获评团中央与人社部颁发的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业奖”、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青年五四奖章、山东省青年创业奖、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带头人奖等荣誉,创办的企业被评为山东省隐形冠军。

从创业第一天起,他就决定要做一个科技创新型企业,一直朝气蓬勃,重视创新的源泉。李武松带领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树枝状大分子实验级别的产品,给美国贝勒医学院、澳大利亚科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高校供货。

晨源分子团队研发的树枝状高分子材料,打破了欧美技术垄断。原本从国外进口1克材料,就得上万元。如今只需要几千块,就能从晨源分子买到,大大的降低了国内高分子材料成本。产品成功销往韩国LG、现代等诸多世界五百强等100多家企业。

2017年8月,晨源分子助力山东打造亚洲首个树枝状聚合物产业集群,承办的第十届国际树枝状大分子峰会上,吸引了中科院院士颜德岳等6名国内外业内院士领衔,来自世界各国的权威专家、企业代表近400人,助力山东引进了更多树枝状大分子高端人才和项目,改善了新材料产业人才结构,由此形成了涂料油墨、新材料、水处理等新技术产业链,打造了亚洲首个树枝状及超支化聚合物产业集群,推动了国内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4.技能工匠-王骞

王骞,文登威力工具有限公司技术部职员,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

在任职期间为模具、锻造车间解决很多技术难题,先后完成大力钳、水泵钳、套筒、断线钳等60项产品设计,其中也参与设计多种专利产品,并也完成了多项技术改造工作。全程参与文登二中力学体验馆的设计,并设计了体验杠杆力、摩擦力等力学原理的模拟教具和劳动教育工具资源包的设计制作,对中小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课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11项专利产品设计和开发,现专利产品陆续上市中,每年新产品增收约800万元。

  该同志结合实际,设计产品,持续改进,经常去车间学习,对产品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能够反复的思考,多在图纸上模拟,争取设计出来的产品能一次成功,避免多次的更改浪费。同时对老产品不断地改进和优化,不断推陈出新。也对老的模具进行优化,提高了锻造材料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