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火了?高质量发展新词解读:专精特新

栏目:科技政策 发布时间:2021-12-08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强调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善用数字赋能,强化升级改造。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极为迫切。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把握数字技术发展趋势,通过数字赋能推动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于数字化转型投资周期长、成本高,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相对匮乏,试错成本和转型风险较高,导致数字化改造升级内生动力不足,常面临“一转就死、不转等死”的难题。因而,政府和行业组织应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帮扶工作,充分利用政府公共数据消除中小企业“数字鸿沟”,带动中小企业提质增效,推动传统中小企业转化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而成长为“小巨人”企业。

61b013ae8c015.jpg

61b013d839d38.jpg


专精特新指的是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四化”特征的企业,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

“专精特新”并不是新概念。早在2011年,工信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便提出,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然而,直至今年1月起,中共中央、银保监会、工信部密集出台了多部文件,点名要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从概念提出到吸引各部门重点关注,历经十年,专精特新为何现在火了?

61b01454a1736.jpg

专精特新,大国命脉?

1986年,时任欧洲市场营销研究院院长的赫尔曼·西蒙在外出访问时遇到哈佛商学院教授西多尔·利维特,后者问了他一个问题:“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德国的经济总量不过美国的四分之一,但是出口额雄踞世界第一?”赫尔曼·西蒙回去仔细思考了这一问题。他发现,贡献了德国80%出口的并非西门子、奔驰这些大厂,而是370万家“中小企业”。伍尔特是一家螺丝贸易公司,1954年,19岁的哈德伍尔特从过世的父亲手里接班时,它还仅是个拥有2名员工的“小作坊”。适逢德国处于二战后经济腾飞的时期,哈德伍尔特带着员工们白天跑市场,回来加班加点生产订单,一点点把厂房做大。到1975年时,伍尔特已经从当初的8万欧元的年销售额增长到了3290万欧元。而其增长的秘诀来源于某种程度上的“偏执”——坚持所有螺丝部件自研,坚持与质量匹配的价位,从不参与价格战。随着经济全球化,伍尔特扩张的步伐迈向海外。至2021年,伍尔特在全球80多个国家拥有400多家分公司,年总营收超过140亿欧元。公司的“偏执”基因仍然存在——它坚守紧固件业务,相关产品达到12.5万种,成为全球生产螺丝种类最全的公司。而哈德伍尔特自19岁上任以来,在一线奋战了整整半个世纪。

专注细分领域、高市占率、高利润率,是这类企业的共同点。由于“闷声赚大钱”的气质,赫尔曼·西蒙它们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隐形冠军

在德国,隐形冠军们“平均年龄”66岁,38%有超过100年历史,平均占有市场领导地位22年,平均每年营收增长率8.8%。

2008年,当欧洲经济受危机影响岌岌可危,德国不但率先恢复稳定,且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都创造了历史最佳水平。总理默克尔无不骄傲地对中国代表团说,为什么德国企业能够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中保持健康?就是我们有一些中小企业。

到了日本,“隐形冠军”另一个更流行的注脚,是“工匠精神”。

“永不松动的螺母”是日本的一大工业传奇,产自哈德洛克工业株式会社。该螺母的传奇之处在于全球“仅此一家,别无分店”,即使社长将自己的螺母结构原理放在自己的官网上,也没有人能够模仿成功。

社长曾公开表示,他们不会回转的U型螺母,是员工常年积累攒下的“独门秘诀”,螺母不同的尺寸和材质有不同的偏芯量,如果不是45名员工们一点点试错、配比、磨炼手艺,就不会锤炼出现在的产品。

61b01480776a4.jpg

日本的隐形冠军们有多强?

2011年,日本关东发生9级大地震,引发核电站事故。苹果风靡的iPad2,因为至少有5种电子零部件由日本关东地区生产,不得不被动减产。全球半数汽车工厂生产陷入停滞,因为一家电子控制单元企业在震中受损,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广汽丰田甚至放了10至15天假。

在中国,中小企业素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质——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专精特新企业即是由中小企业成长而来,其中,既有许多已经称得上“隐形冠军”的企业,亦有更多最有希望成为“隐形冠军”的“种子选手”。

培育“专精特新”,成长为“隐形冠军”,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讲,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为什么是现在?

2009年,适逢通用与上汽合资建厂的合作蜜月期,通用总裁无不得意地公开表示:“中国人得到了GDP,我们得到了利润。”

数据显示,当时的国产汽车有约10%左右的零部件难以国产化,而这部分零部件却占汽车总成本的10%-15%,占销售总收入的20%-30%。它们通过外资形式获取技术授权,产量越大,利润越大。一个佐证是,通用公司2004年年报显示,通用公司在美国卖一辆车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元。2008年,通用汽车全年亏损,在中国市场却一直处于盈利状态。

瞭望智库曾记录下中外合资的真相:外方不了解中国市场,是“瞎子”,中方缺少技术,是“跛子”,双方名义上各占50%的股份,但瞎子决定跛子。外方提供给中方淘汰技术,甚至是虚拟技术传递方案。中方只能引进产品,不能独立创新。

这是早期中国“以市场换技术”,在低端制造环节谋取发展路径的缩影。而走到今天,这条路愈来愈不通畅了。

首先是国外赤裸裸的针对与制裁。

2020年8月,在一辆穿过海峡的货机上,装载着麒麟900芯片,只有1000万颗,却是台积电对华为最后的合作。在这之前不久,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在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子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全面对华为封锁技术。因为一颗小小的芯片,华为被卡了脖子。在美国“小院高墙”战略下,美国借助“实体清单”划定打击范围(小院),再限制特定产品进出口,严格划清边界(高墙),意图全面围猎中国高科技产业。

自研核心零部件与关键材料,成了破局的关键所在。

围绕基础科学的投入已经展开。在半导体、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专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近几年催生了诸多创新,取得了技术突破。从国家投入看,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增长70%,基础研究投入翻了一倍。201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的比重首次超过6%,2020年预计达到6.16%。

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落地,则要依靠大量“专精特新”民营企业。

如同EDA、光刻机卡住了芯片产业的咽喉,伺服系统、精密减速器卡住了机器人产业的咽喉,许多产业链上的“断点”、“堵点”,成了受制于人的命门。而这些命门因为足够专、精,市场规模不大,技术却十分关键。

专精特新,大多瞄准了这样的“缝隙市场”。

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中制智库顾问委员会委员屈贤明曾分享自己走访了许多三四线城市的体会,他发现,这些不太有名的城市竟有不少世界第一的产品。民营企业发展成大市场、大空间里的500强,成功可能性不大。但在一个细分行业,把一个零部件、一种材料、一个软件、一种工艺锤炼到世界顶尖水平,是有可能的。

根据工信部相关文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应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它们附加值高,往往是产业链最具话语权的环节。

61b014b6a95e7.jpg

在产业升级的趋势之下,发展专精特新,不仅可以提升国内薄弱的产业环节,扩大内需,更能使我国占据全球产业链最有利环节,提升中国制造附加价值。

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还在持续加强。“十四五规划”提出后,各地政府均把培养专精特新作为战略目标,推出专项扶持计划、提供补贴,更推动当地银行提供金融支持,联合高校与研究所资源,加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资本、技术、人才、生态,这些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资源,固然需要企业一步一脚印逐渐积累,但另一方面,如果仅靠市场力量配置,资源将很难向规模不大、研究领域专一的中小企业倾斜。唯有举政府之力调度,方能为专精特新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放眼当下,中国已经走过钢筋水泥的发展拐点,正步入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能否等待更多中小企业成长,耐心陪伴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长跑,将决定中国制造能否走向高端的命运。

61b015a67e33a.jpg


【延伸阅读】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于产业链上某个环节,聚焦核心主业,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特点,已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成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坚实保障。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好其补链固链强链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侧重于企业规模和增长速度,虽在特定阶段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但也带来了粗放式发展下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国际竞争力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创新为魂,聚焦细分市场,更强调专业化程度,通过产业分工、利润分层获得行业领域内的相对优势,具有极高的成长性和竞争力。疫情期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复工复产,在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的大环境下实现逆势增长,表现出强劲的创新实力和发展韧性。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在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长上已超过疫情前水平,分别实现两年平均增长10.5%和20.4%。“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能力在细分市场上成长为全球头部企业,有助于弥补我国在关键领域的短板,有效解决“卡脖子”难题。

当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成长难题,主要表现为持续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创新协作能力有待加强、融资难融资贵有待缓解、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潜力。首先,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仍显不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布局科技前沿能力有待提升,这也限制了其在全球高精尖领域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且,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产学研用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协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尚不清晰,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导致科研机构成果闲置、产业领域产品创新不足。另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临众多中小企业融资共性难题,融资渠道限制了创新活动的高效开展。营商环境也影响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市场垄断势力压制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懒政怠政等问题。

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优化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首先要破除制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的固有体制,加强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形成有助于增强创新活力的竞争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对“专精特新”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