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科研人才迸发创新活力

栏目:科技政策 发布时间:2022-09-12

近日,《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外发布。科技部等五部门将从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方面入手,聚焦青年科研人员关切的突出问题,推动一系列硬招、实招落地起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政策红包”频频落地。从减少“填表”“贴票”,到将“保障科学技术人员科研时间”写入科学技术进步法,再到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为科研人员减负的“工具箱”日益丰富。

  针对科研人员的减负专项行动自2018年起,已开展了三轮:从“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到“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再到“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足可见党和国家对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潜力与活力的高度重视。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

  减负松绑、轻装上阵。给予青年人才更多信任、帮助和支持,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就能潺潺无止、奔流不息,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第一步”到“每一步”就能迈得稳健有底气。

  青年科技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当前,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年轻化的趋势明显。有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39岁以下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比达78.39%。

  尊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科学研究的时间规律,加大支持力度,减轻项目申报负担,增加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有助于其坐热基础研究的“冷板凳”,探索科学“无人区”,为科技自立自强更好贡献青春力量。

  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要增机会,让想干事、能干事者挑大梁。

  一方面,持续涵养青年科研人员“揭榜挂帅”的环境。有数据显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90%以上的重点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2021年有300余个青年科学家团队获得支持。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力度将持续增强。通知要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新立项项目明确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比例不低于50%。

  另一方面,“扶上马送一程”,多措并举铺路、搭桥。比如,通知中提到的加大资助力度、推动设立职业早期青年人才培养专项、明确对新加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提供五年以上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等举措,均指向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以知识价值为导向进行经费分配,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要减考核,保障青年科研人员的主要精力用于科研。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近年来,多部门向“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开刀”,评价方法僵化等阻碍人才活力释放的障碍得以清除。进一步打破“四唯”倾向的同时,还应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把保障科研时间落到实处。保护时间就是保护创新力。让青年科研人员从非学术性、不必要的“不合理负担”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是为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夯实基础的必要之举。通知要求“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创造让他们心无旁骛潜心钻研的良好科研氛围。

  国以才兴。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释放潜能、迸发活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激荡青春,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