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做好地方标准审查工作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03-14

一、强化政策保障

一项工作要想顺利开展,政策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国家《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加强地方标准管理,促进标准质量提升,要组织制定《地方标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首先,在标准管理体制环节。《管理办法》不仅明确标准化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制定本市的地方标准,负责地方标准的立项、审查、编号和批准发布工作,负责地方标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同时还强调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地方标准的组织起草、实施、评估和监督管理。如在地方标准立项阶段,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集本部门、本行业的立项建议,并对立项建议进行遴选,提出重点立项申报项目。在地方标准起草阶段,负责本部门、本行业地方标准起草的组织工作。在地方标准审查阶段,负责组织对本部门、本行业地方标准送审稿进行预先审查。在地方标准实施过程中,负责对地方标准进行宣贯和实施工作,对地方标准的实施情况组织评估等。其次,在标准制定程序环节。《管理办法》在第二章中专章规范了地方标准制定程序:明确了地方标准的制定主体,突出了地方标准的统一管理;规范了地方标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等阶段,并针对各个阶段进行了细化和完善,特别明确应在标准化主管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门户网站公开征求意见(期限一般为三十天);规定了地方标准的编号、发布及备案;强调了地方标准正式文本的公开,社会公众可以免费查询地方标准;五是缩短了地方标准的制定周期至十二个月。再次,在标准实施管理环节。《管理办法》涵盖了地方标准从立项到复审(或废止)的全生命周期,对规范地方标准管理、提高地方标准水平、促进产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是由于有了相关政策的支持,地方标准审查工作才能做到有据可依。同时,这些规定也使参与地方标准管理的所有职能部门分工明确、责权清晰,从制度上杜绝了各方相互推诿扯皮、做事拖沓冗长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

二、狠抓人才储备

在有相关政策保障的基础上,必要的人才储备就成为做好地方标准审查工作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明确由市场监管局作为标准化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制定本级地方标准,负责地方标准的立项、审查、编号、批准发布以及地方标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工作的情况下,市场监管局负责地方标准管理的相关部门(标准化处)委托标准化研究院全面开展地方标准审查工作,并在《管理办法》第六条中做出明确规定。

作为以标准化为主要业务范畴的技术研发和服务部门,标准化研究院拥有极其雄厚的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储备,是唯一专业从事标准化研究与服务的科研机构。标准化研究院相继承担全市标准化战略研究及技术服务,全市商品条码管理及编码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及其应对措施的研究、咨询和服务,地方标准审查等多项技术研究和服务工作。在人员结构上,标准化研究院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比高达70%以上。自开展地方标准审查以来,标准化研究院专门安排富有经验和技术实力的科室承担审查工作。该科室工作人员在年龄结构上十分合理,新老职工比例各占一半。其中,多数老同志从事标准化工作均已超过30年,工作经验丰富,善于理解和把握国家及相关产业政策。年轻同志则均为研究生学历,在工作经验上虽然不及老同志,但学习能力极强,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明显优于老同志。我们知道,地方标准审查会涉及到所有产业领域,然而任何一个单位或部门都不可能储备所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现有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标准院的相关科室及其技术人员较好地完成了标准化处委托的地方标准审查工作。

三、突出技术支撑

在政策和人才到位的基础上,审查技术无疑成为做好地方标准审查工作的第三个要素。针对此项工作而言,对相关产业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原则是地方标准审查的重要技术支撑。

立足实际,市标准化主管部门在每年第一季度,都会发布地方标准立项指南,公开征集本年度的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这样可以保证新制定(包括修订)的所有地方标准都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一项,原则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即要紧紧围绕贯彻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聚焦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事业发展重大需求,满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第二项原则是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标准项目所包含的技术、方法要先进适用,属于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和地理标志产品,对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具有支撑作用以及对对接新需求、服务新优势产业具有引领作用的通用技术要求;第三项原则是统筹兼顾,协调一致。标准项目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标准体系及地方标准体系的衔接,并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协调配套,避免重复和矛盾。属于政府管理范围的公益性标准项目和强制性地方标准要严格控制在法律法规确定的范围之内。